疫情衝擊,台灣對外貿易嚴重萎縮,上半年出口已連四黑。不過,兩岸經貿包括對大陸進出口,卻都不降反升,且大陸再登台灣最大的順差來源地。
今年疫情全球持續發燒,而大陸早一步復工,未來兩岸經貿佔台灣整體貿易比重恐將再上升,短期內台灣經貿「脫中」難。據財政部海關進出口統計,台灣對外出口從3月起年減0.7%、4月下滑1.3%、到5月衰退2%,6月年減3.8%,持續四黑。
財政部統計處處長蔡美娜表示,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衝擊全球貿易,下半年出口恐將都是負成長。不過,兩岸經貿卻不降反升,據統計,台灣對大陸(含香港)出口自1月下滑7.8%,2月因春節效應逆轉飆高31.5%,3月大陸疫情爆發,台灣出口到大陸仍成長3.4%,到4月、5月、6月出口分別有14%、10.3%、13.8%的二位數成長。
自大陸進口更不遑多讓,從1月下滑18.4%,2月陡升到29.7%,3月有9.5%,4月、5月、6月進口分別有17.4%、16.4%、11.4%。
在當前疫情造成的隔絕狀態下,兩岸貿易卻不降反升,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經濟研究室主任吳宜分析,這表明兩岸之間的產業供應鏈依舊穩固。兩岸產業供應鏈30多年來發展,主要模式有兩類三階段:一是80年代初開始,以勞動密集型輕紡工業為代表的台灣傳統產業外移到大陸設廠;二是90年代開始,台灣電子代工產業以「台灣接單—大陸生產—出口歐美」的飛地模式發展。
到近幾年兩岸產業合作正在從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轉變,但行業內的垂直分工仍然是兩岸產業合作的主體。
大陸從台灣進口的產品結搆,以電子零組件、資通與視聽產品、光學器材、化學品、塑橡膠及其製品為主,尤其以電子零組件占總額五成以上最多。看得出大陸自台進口集中以中間商品、加工貿易的為主。
由於加工貿易在兩岸貿易中占有重要比重,特別是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占台灣對大陸出口的一半多,近幾年雖然呈現下降趨勢,但加工貿易依然占45%以上。
而疫情對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,對全球貿易造成直接衝擊,人流、物流劇降。吳宜指出,大陸提前復工,台商在大陸的產能恢復快,並最快針對疫後經濟發展展開提前布局,帶動台灣對大陸貿易依存度提高到45%,這是兩岸產業供應鏈穩定的原因。
展望下半年兩岸貿易,吳宜認為挑戰不小,從現狀看,兩岸經濟競爭性加強,台灣在傳統領域的競爭力下降,而大陸經營成本上升;從趨勢看,因為美中戰略博弈導致貿易關稅成本上升,加上高科技博弈後,台商面臨著兩套標準和兩大市場的選擇;此外,更重要的是後疫情時代全球化新形態產業鏈的分散化,短鏈化趨勢,兩岸供應鏈將面臨新的調整。